2025年9月22日,中创物流股份有限公司(下称“中创物流”)一纸公告引发物流行业关注——公司拟与控股股东青岛港国际物流有限公司(下称“青岛港国际物流”)协商,注销共同参股11年的青岛港董家口散货物流中心有限公司(下称“董家口散货”)。
这一决策背后,不仅是对参股公司经营现状的理性评估,更折射出这家青岛本土物流龙头在行业转型期“优化资源配置、聚焦核心业务”的战略考量。
战略收缩背后的深层逻辑
董家口散货的注销,首先源于自身经营规模与协同价值的双重不足。公开资料显示,这家成立于2014年的合资公司,注册资本为1亿元,中创物流持股49%,青岛港国际物流持股51%,主营管道运输、保税仓储及货物代理等散货物流业务。然而自成立以来,其业务规模始终未能突破瓶颈。
财务数据显示,董家口散货2024年营收仅2824.57万元,净利润76.72万元;2025年上半年营收进一步下滑至677.82万元,尽管净利润同比大增至826.94万元,但这一增长或包含非经常性收益,且营收规模仅占中创物流同期总营收的0.16%。对于旗下拥有多家子公司的中创物流而言,这样的业务贡献几乎可以忽略不计。
同时,董家口散货的业务定位与中创物流的核心战略存在明显偏差。中创物流的这一注销决策亦非孤立事件,而是其近年战略转型的延续。
回溯发展历程,中创物流自2019年上市后曾经历一段快速扩张期,通过参控股多家物流企业布局全链条服务。但2023年以来,随着物流行业竞争加剧、利润率承压,公司开始转向“收缩战线、聚焦主业”,近年来聚焦“跨境集装箱物流+智慧冷链+新能源工程物流”的“一体两翼”战略。而董家口散货深耕的散货物流领域,不仅与母公司核心业务协同性弱,且面临青岛港内同类企业的激烈竞争。
中创物流在公告中直言,注销此举是“基于实际经营情况,为进一步优化资源配置,精简组织架构,降低管理成本”,直指参股公司经营未达预期的现实。
成本控制与现金流优化的“双赢”
2025年半年报显示,中创物流营收43.04亿元,同比下滑22.58%;归母净利润1.42亿元,同比逆势增长6.90%,核心驱动力正是毛利率和净利率的显著改善——毛利率同比提升1.8个百分点至7.29%,净利率提升1.17个百分点至4.04%。这一数据印证了公司“向管理要效益”的战略合理性,而注销董家口散货正是这一思路的具体实践。
从管理成本看,尽管董家口散货体量较小,但作为独立法人实体,其日常运营、财务核算、合规管理仍需中创物流投入相应人力物力。注销后,相关资源可集中投向高附加值业务。
此外,截至2025年6月,董家口散货资产总额1.2亿元,负债仅354.68万元,净资产达1.16亿元。按中创物流49%持股比例计算,注销后可收回约五千多万元的净资产,这将直接增厚公司现金流。
中创物流2025年上半年经营活动现金流净额为1.87亿元,同比下降34.2%,在物流行业普遍面临资金压力的背景下,这笔收回的净资产可用于补充流动资金,或投向智慧冷链、新能源工程物流等新兴业务的技术研发与网络建设。
更重要的是,注销参股公司可减少非核心业务对利润表的潜在拖累。尽管董家口散货2025年上半年净利润达826.94万元,但这类小规模企业的盈利稳定性较差,且依赖特定客户或政策支持。剥离这类“边缘资产”,有助于公司财务报表更真实反映核心业务盈利能力,提升估值逻辑清晰度。
物流企业转型期的“断舍离”
中创物流的选择,折射出中国物流行业转型期的普遍趋势。近年来,随着电商物流、跨境物流等细分领域竞争白热化,传统综合物流企业普遍面临“大而不强”的困境——业务覆盖面广但缺乏核心优势,资源分散导致规模效应难以释放。
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数据显示,2024年中国物流行业平均利润率仅3.1%,较2020年下降1.2个百分点。在此背景下,头部企业纷纷启动战略收缩,而中创物流则将资源向“跨境集装箱+高附加值工程物流”倾斜。
值得关注的是,青岛港作为中国北方重要枢纽港,近年来散货物流竞争尤为激烈。除董家口散货外,青岛港国际物流旗下另有多家散货码头公司,中创物流作为参股方,在董家口散货中持股比例低于青岛港国际物流,话语权有限,难以主导业务整合。注销董家口散货后,中创物流的战略焦点将进一步集中,但这一决策能否驱动长期增长,仍需观察两大核心问题:
其一,中创物流的跨境集装箱物流业务,受益于共建“一带一路”倡议实现贸易增长,但也面临国际航运价格波动、地缘政治等风险。
其二,公司押注的智慧冷链和新能源工程物流,这些领域技术壁垒较高,需持续投入研发,如何平衡短期利润与长期投入,将是管理层面临的关键挑战。
眼下,物流行业正处于从“规模竞争”迈向“质量竞争”的转型期,中创物流在剥离非核心资产后,能否将资源优势转化为核心业务的竞争力,推动毛利率和净利率持续提升,仍需时间检验。
可查的实盘配资公司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