9月19日,捷豹上海交响音乐厅内,随着指挥家林大叶手中指挥棒落下,叶小纲第五交响曲《鲁迅》的旋律流淌。上海交响乐团携手濮存昕、石倚洁等艺术家,将鲁迅的精神世界与文学脉络化作耳畔的交响盛宴,为这位影响时代的文学巨匠献上深情致敬。
演出前一晚,上海交响乐团品牌项目“大师不在台上”将对话现场搬进上海鲁迅纪念馆,作曲家叶小纲与鲁迅纪念馆副馆长李浩、指挥家林大叶、女中音歌唱家朱慧玲等嘉宾围坐畅谈,拆解鲁迅精神与音乐表达的内在联结。
濮存昕
女中音歌唱家朱慧玲
一场音乐与文学的对话
“从17岁用第一笔工资买下《鲁迅全集》,我就渴望用音乐诠释他的精神世界。” 中国音乐家协会主席、作曲家叶小纲对鲁迅的崇敬贯穿数十年创作生涯。此次的第五交响曲《鲁迅》,正是他以音乐为媒介与先贤的深度对话,作品以九个独立又关联的乐章,构建起立体的鲁迅精神图谱。
开篇《序-社戏》奏响,竹笛与琵琶的悠扬音色勾勒出鲁迅儿时的江南记忆;《闰土》乐章中,三弦的质朴旋律带出少年伙伴的纯真与岁月沧桑;《阿Q》《祥林嫂》则通过器乐的张力变化,刻画出发人深省的时代群像。在叶小纲心中最能直接传递鲁迅文学语境的第五乐章《野草》,中国戏剧家协会主席濮存昕的朗诵成为点睛之笔。“濮存昕朗诵《鲁迅》中的《野草》,语调朴厚遒劲,沉郁时星月全无,爆发后犹如惊后战栗。”叶小纲说。
排练厅里,演奏家们为叶小纲送上70岁生日祝福
从《铸剑》的激昂抗争到《朝花夕拾》的温情回望,从《两地书》的伉俪情深到终章《魂》的精神升华,整部交响曲歌词均直接引用鲁迅原文,将其生平事迹与文学精髓浓缩于数十分钟的旋律中。作品延续了叶小纲标志性的创作风格,埙的悠远、竹笛的清亮等民族乐器音色,与西方交响体裁在现代作曲技法下交融共生。
鲁迅与上交的跨时空邂逅
“这部交响乐不仅献给鲁迅,更献给上海,献给它的文学成就和红色记忆。” 出生于上海的叶小纲与这座城市及上海交响乐团的缘分,为此次演出增添了特殊的时空意蕴。他在公众号推文《鲁迅来到复兴中路》中揭秘,上交所在的复兴中路323号(原辣斐大戏院),曾在 1946年举行鲁迅逝世十周年纪念大会,周恩来、郭沫若等均出席。
男高音歌唱家石倚洁
指挥家林大叶
更令人动容的是一段跨越百年的音乐羁绊:据鲁迅1933年5月20日的日记记载,他曾偕许广平前往大光明戏院,聆听上海交响乐团前身——上海工部局乐队“大中华之夜”音乐会预演。这场音乐会次日公演吸引1800名观众,成为当年的文化盛事。“如今,交响乐《鲁迅》由上交呈现,恰似一场跨越时空的回应。” 叶小纲感慨道。
这份缘分早已延续三十载。1995年,郑小瑛执棒上交演绎叶小纲的《地平线》,开启双方合作序幕;1998年,上交聘请叶小纲出任驻团作曲家,此后歌剧《咏·别》、委约作品《敦煌》等多部佳作经由乐团推向世界,甚至被收录进上交全球发行的DG唱片,引发西方主流媒体关注。音乐会现场,乐团特意送上一份珍贵礼物 ——1995年《地平线》演出的节目单,为迎来70岁生日的叶小纲献上祝福。
女高音歌唱家戴梓伊
音乐会现场
“叶小纲将西方技巧与中国元素创新融合,这与上交传播中华文化的追求同频共振。”上海交响乐团团长周平说。演出中,男高音歌唱家石倚洁、女中音歌唱家朱慧玲等艺术家的演绎细腻传神,与乐团的演奏相得益彰,当终章《魂》的最后一个音符消散,全场掌声经久不息,不少观众眼中泛起泪光。
9月22日上交音乐季还将推出叶小纲室内乐专场,指挥家胡咏言带领薛颖佳、陈萨等年轻艺术家,演绎《纳木错》《林泉》《光明行》等创作于千禧年后的力作。
可查的实盘配资公司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